(相關資料圖)
4月29日至5月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埃及、加納、肯尼亞和莫桑比克進行訪問,這是岸田就任首相后首次訪問非洲,也是時隔7年日本首相再次訪問非洲。岸田訪非旨在持續提升對非經略力度,提高非洲在日本戰略全局中的地位,但其目標難以實現或已成定局。
岸田此訪,其意有三:一是繼續推銷日版“印太構想”,拉誘非洲國家支持。非洲是日“印太構想”首倡之地。2016年8月,安倍在肯尼亞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上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設想。在2022年第八屆TICAD開幕式上,岸田明確指出,為推進“印太構想”,日本將從各個層級加強與非洲的合作。這次,岸田提出將繼續為肯尼亞蒙巴薩港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協助,這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肯尼亞是日版“印太構想”在非洲的戰略支點國家之一。
二是構筑反俄統一戰線,極力維系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有分析指出,岸田本次出訪是為在七國集團(G7)廣島峰會前,與“全球南方”強化關系,希望在對俄立場趨于兩極的國際社會中拉攏相對中立的非洲各國。這既是為G7出臺對俄更嚴厲制裁尋求輿論支持,也是在對非進行隱性施壓。
三是進一步加強日非務實合作,爭奪在非影響力。近年來,日非務實合作內容不斷豐富,突破了以往發展援助主導的日非合作框架。岸田訪埃期間,日本政府為開羅地鐵建設提供限度為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1億元)的貸款,岸田還承諾將積極支持日企向非洲和中東拓展業務,急于向非洲表明日本是非洲“共同成長的伙伴”。為爭奪在非影響力,岸田此前甚至多次炒作所謂“中國債務陷阱”,并鼓吹與日本的合作將幫助實現一個“有韌性的非洲”,與中國的做法“不同”。
另外,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等亦是岸田訪問的重要議題,凸顯日本借非洲實現“大國戰略”的長期訴求。盡管岸田此訪具有戰略、政治、經濟等多重目的,但受制于諸多因素,岸田能否實現其戰略目標仍存在不確定性。
一是日版“印太構想”在非洲落地存在結構性阻礙。一方面,“印太構想”反華、排華戰略取向明確,“選邊站”與非洲國家利益不符。雖然第七屆TICAD《橫濱宣言》寫入了“印太構想”,但非洲國家與日本加強海洋安全合作的初衷是希望提高打擊海盜等海上執法能力,而日本則希望牽制中國。對此,非洲國家難以與日本完全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日美同盟加速嬗變導致日版“印太構想”日趨美國化、封閉化。為凸顯其“印太構想”與美國不同,日本原想通過打“非洲牌”緩解戰略壓力。但隨著中美競爭日趨白熱化,為配合美國,非洲在日版“印太構想”中地位下降。3月20日,岸田在訪問印度期間,公布了以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島國為重點的“印太構想”新計劃,表明其戰略重點地區正逐步與美國趨同,依靠非洲拓展其戰略自主的努力進一步受制于日美同盟。
二是在務實合作領域,官方熱絡與民間冷落形成反差。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日本每年流向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19年的5.9億美元下降到2021年的3.1億美元。疫情背景下,日本企業在非洲營業更受到巨大沖擊,虧損企業大幅增加。不僅如此,鑒于日本的民族文化和地理認知,日本民間始終對遙遠的非洲大陸缺乏興趣,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去研究和了解非洲大陸,也極不愿意與非洲人民開展合作。
三是非洲國家對被要求在烏克蘭危機中“選邊站”極度排斥。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西方軟硬兼施,向非洲國家施加巨大壓力,但效果并不好,根本原因在于非洲既不是這場歐洲安全危機的制造者,也不是當事方,而是無辜的“躺槍者”。美西方對非洲發展困境或全然不關心,或只是象征性關心,卻要求其在烏克蘭危機上選邊站。在世界范圍內搞分裂、對立的敘事恰恰讓更多發展中國家認清了烏克蘭危機的實質,從而避而遠之。日本一直以來都想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梁,以提升日本在G7中的話語權。但如果日本無法真正理解并支持非洲的立場和關切,對非戰略已成對美國的亦步亦趨,便無法與非洲實現真正的溝通與合作。(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